中国数学物理学家
张宗燧(1915-1969)
1930年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次年转入清华大学,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师从拉尔夫·福勒研究统计物理学获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到丹麦随玻尔研究量子场论。1939年去瑞士,在沃尔夫冈·泡利指导下工作,继续研究量子场论。1940年由法国回上海,复辗转越南海防、河内至重庆,出任国立中央大学物理学系教授。1945年再度出国,到剑桥大学工作。1947年同保罗·狄拉克一起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研究工作。1948年回国,先后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1956年出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宗燧主要从事理论物理特别是统计物理、量子力学、量子电动力学和量子场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1930年代在合作现象特别是固溶体的统计物理理论等方面取得多项创见性成果,受到国际上的重视。在量子场论形式体系的建立特别是高阶微商、高自旋粒子的量子场论等研究方面,在理论的数学形式、洛伦兹群的表示、重正化理论、统计理论、层子模型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达到了国际水平。195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文革期间,张宗燧被批斗,1969年6月30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服安眠药自杀辞世。
张先生几乎是最早将群论方法(尤其是洛伦兹群的表示)引入量子场论的先驱。可惜受时代限制,其在国内用中文发表的相关论文并没有得到国际物理学界的足够关注。
侯伯宇(1930-2010)
侯先生为著名爱国将领侯镜如将军之子。
50年代末,在国际上首先作出Green函数的完整的双中心展式。60年代,利用自己建立的“降算子多项式”在国际上首先证明了著名苏联数学家Gelfand的U(n)群无穷小算子矩阵元公式,该公式在核物理和量子化学中被广泛应用;拓朴性是70年代中期至今场论发展的重要特点,侯伯宇早在1973年就在国际上同时独立发现SU(2)单极有拓扑性和可约化性质,并系统地用自己提出的规范协变的约化分解方法,研究了经典解及角动量;他于二维可积场研究方面系统地发现了非线性西格玛模型场、有二Killing矢量的引力场、杨Mills场及超对称情况等多种相对论性场的无穷多守恒流,进一步找到了由这些无穷多守恒流产场方程解变换的完全集合,其中包括Kac-Moody型(被合作者称为H-变换)、Virasoro型(被称为Hou-Li变换,Li为侯伯宇的学生)、无穷小Backlund型交换。他还用协变方式统一处理完全可积性且给出几何图象。在规范场方面,与国际上同时独立提出规范群3-Cocycle与联络空间上同调系列的联系,特别是整体指标,指出其继承性如何表现为物理量的边界行为;最近几年,又在共型场统计模型、量子群方面做出创新工作,明显得到共形场的聚合辫子行为的量子群高维表示式。首次明显给出椭圆精确可解统计模型的高秩一般的Bethe-Ansatz、量子与经典代数结构,发现其循环表示及差分算子表示。